2009年12月28日 星期一

簡單食

雖然來澳洲之前已經會煮一些家母傳授的基本家常菜,可是來到這邊以後實在很難發揮。在朋友家煮過幾次,可是R總是覺得看我把幾道青菜、肉、湯分開調理,實在太費時,後來就越來越少下廚了。直到不久前的旅行,在坎培拉(Canberra)認識幾位台灣跟香港朋友,才學到一些做簡單料理的祕訣。說穿了其實沒什麼,就是把握經濟、簡單、美味的原則。

不用說「經濟」是最基本的,因為背包客是屬於觀光客裡的甲級貧戶,什麼都要省。除了採購總是選擇最低價錢的食材外,還必須要同時考慮到便料理的時候的「簡單」原則。並不是因為想偷懶,而是一個人旅行什麼都要親力親為,光是蒐集住宿、交通與景點資訊、規劃行程就已經花費掉許多時間而且疲累了,因此在其他方面只能盡量想辦法省時省力。再說也不想帶一大堆行李上路,是以總是只備有極有限調味料、香料,而食材總是到新的地方才在當地採購,離開前盡量吃完。

至於「美味」,其實只要達到可以入口的標準,就算過關了。在食材、調味料與香料有限的情況下,就算想煮什麼樣的豪華大餐,也只能感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了。雖然如此,當第ㄧ次成功的煮出還算美味的蔬菜火腿胡椒炒飯,還是頗感動。

下面就與大家分享直至目前為止,我已經學會或者自行開發出來的簡單食譜。

蘋果火腿三明治
在坎培拉的時候,因為萵苣用完且只待個兩三天,所以不想再買太多食材而開發。當時因為有許多蘋果,所以想到把蘋果切片後(背包客因為擔心缺乏纖維質,總是不去皮),做出蘋果火腿三明治。做法是土司塗上澳式美乃滋(鹹的)後,蓋上一或兩片火腿再加上滿滿的蘋果切片,共兩層。不是我自誇,這樣鹹鹹甜甜又帶有一點蘋果酸真的非常好吃,做了很多次當作早餐跟外出攜帶的午餐,每次都吃得津津有味。

香蕉火腿三明治
前幾天看R的兒子在做香蕉三明治,大感驚奇,請教做法後,再自行加入火腿。做法是先用叉子把香蕉反覆壓成泥,然後將三明治的其中一層滿厚厚的香蕉泥,另一層塗上植物性奶油後夾上火腿就完成。個人覺得略遜蘋果火腿三明治,不過還是滿好吃的,而且香蕉泥要夠「泥」才好吃,咬下去後香蕉的香甜才會和其他食材融合。而且香蕉泥的味道要比果醬跟花生醬正點多了,算是好吃又好玩的一道。

蔬菜火腿炒麵飯
在坎培拉向朋友學的,先用油把火腿炒熟炒熱,加入蘿蔔丁、豌豆、玉米粒(有時也加點洋蔥片)後略加點水炒熟,然後倒入已經煮熟的義大利麵或白米飯以及適量的鹽、沙茶醬後,翻炒入味就成了沙茶醬口味的蔬菜火腿炒麵/麵,因為很方便後來還滿常做的。不過我第一次煮的時候因為沒有沙茶醬,所以只加鹽和胡椒粉調味,居然也滿好吃的。當然蔬菜、肉、調味料都可以依自己喜好變化囉。

純奶拿鐵
也是近幾天開發的。由於有的YHA有提供免費的紅茶包跟黑咖啡包,所以住YHA有時候會泡來喝。但不好意思地,我得說個人對茶實在比較挑剔,很難接受用茶包泡出來澀味超重的紅茶,所以後來都只偶爾喝喝黑咖啡。最近突然想到以前曾經用純牛奶泡過奶茶,所以就想說用純牛奶來泡個簡單的拿鐵。把整杯牛奶用微波爐加熱後再加進一匙黑咖啡粉攪拌就完成。雖然再簡單不過,成果還挺讓人滿意,因為是用不加一滴水的純牛奶泡出來的,所以很是順口,重點是黑咖啡粉的量要拿捏好,太少沒有咖啡香,太多則苦味會跑出來。於是今天下午我就喝著這純奶拿鐵邊看著不是我能選擇的霹靂嬌娃放鬆了一下。

可惜只有拿鐵有圖有真相,沒辦法囉。

2009年12月19日 星期六

無聊的時候看天空

來澳洲一個多月,走過雪梨、墨爾本、坎培拉等幾個城市,也走過一些如Albury等小鄉鎮。似乎每個地方都有博物館、教堂、植物園、戰爭紀念館、美術館等景點。大城市的話,還多一個都會有的會議大廈。有種看同一種物品的不同版本的感覺,只是或許大城市的大些、小鄉鎮的小些。相似的事物看多了自然會感到厭膩,接著感到無聊。

無聊的時候就看看天空。

好像已經不自覺變成一種習慣。歌劇院、跨港大橋看膩了,就看天空;躺在植物園休息,當然瞧著天空;走過寬廣的戰爭紀念館,也不自覺的抬頭;大洋路上看著像棉花糖般可愛的雲朵;到達Albury的傍晚,無事可做地望著遮蔽大半邊天層層濃厚的烏雲;有時候雲低到讓人想奮力一跳,抓一把下來;日落十分當然更不能錯過絢麗的雲彩。

越簡單的東西,似乎越耐人尋味。慢慢走著,或者坐著、躺在草地上,感受風,看天上緩慢的流雲。這樣的事情,無論幾次都同樣讓人感到輕鬆愜意。

來澳洲的話,請多抬頭瞧瞧那天藍色,和層次分明的雲朵。特別是無聊的時候。


雪梨市區,詭譎的灰藍色。




雪梨市區


從藍山回程路上


在墨爾本的卡爾通


墨爾本 St Kilda 碼頭,黃昏。


大洋路上,絢麗的晚霞。


大洋路上,照後鏡裡的黃昏。

2009年12月17日 星期四

清洗

12/16 on the train back to Sydney

一個人獨自旅行,就像在清洗自己。可是這次卻是洗得太乾淨了些,那些原本藏在塵垢底下的,似乎都一一顯露浮現上來。粗糙的表面、尖銳的稜角、貧瘠的牆面......還有發霉的溝縫......
而這一切都是我自己搞出來的。去責怪其它是沒有用的,社會阿、現實阿,什麼的......全都沒有用

而這一切都是我自己

一個人旅行

12/15 at Canberra, and 12/16 at Goulburn

胸口的空洞如此巨大
(無數次的)巴士、渡輪、火車
飛機 穿越過
歌劇院穿越過去
海港大橋穿越過去
整座雪梨都穿越過去
墨爾本、坎培拉也穿越過去
還有多少城市排隊等待穿越
這看不到盡頭的隊伍

胸口的空洞如此巨大
足以容納整個澳大利亞?

眼底的井如此的深
袋鼠跳了進去
雪梨塔跳了進去
藍山、杰克遜港、帕拉瑪塔河跳進去
整個新南斯威爾都跳進去
維多利亞也跳進去
卻還是填不滿
用將近兩個州的泥土

那麼用整個澳大利亞夠不夠?

2009年9月1日 星期二

Missing My Broken CD-Player

How long haven't I listened to an album seriously? It seems to have started since I bought the i-Pod. i-Pod is a very convenient and portable gadget for sure. However, the convenience it provides has possibly become an invisible barrier to prevent me from a quiet and peaceful state for immersing in the music. I miss my broken CD-Player once in a while. Even though bringing it and some CDs is a little troublesome, I can only seem to enjoy the music wholeheartedly through the ceremony for untying the knotted headpiece and changing the CDs awkwardly.

2009年8月23日 星期日

Social Awkward

我真的是個很不會找話題聊天的人,有時候不喜歡花時間在沒有意義的話題上打轉,沒有意義又不有趣的話題更是如此。於是在選擇話題上多慮,於是越來越拙於攀談,social awkward......

發生在和剛認識的朋友交談時,其實也沒有太大的感受。慘的是當對象是半生不熟的朋友時,對於自己的愚蠢,會想敲敲自己的腦袋,確定到底有多少腦死的細胞。

還好有一些可以不用刻意找話題聊的朋友,就算真空也感到輕鬆。

2009年5月3日 星期日

Manderlay

Manderlay是發生在Dogville之後的故事,是導演Lars Von Trier《新命運三部曲》中的二部曲,中文定名為【命運變奏曲】。因為先看過Dogville了,所以此片的拍攝手法已不再令我感覺特別,而其劇情的轉折和對於某些人性卑劣面的描寫和諷刺,和首部曲Dgoville相比較也並未更讓人膛目;然而整個故事仍有其驚艷──隱喻,沒錯!隱喻!而且是多重隱喻!有對於人性害怕改變的隱喻;對於自欺欺人──而且是社會集體自欺欺人的隱喻;甚至故事完結前的幾句旁白,還更進一步隱喻且暗諷了那些甘於受統治於極權政權底下的人的心態。電影結束後慢慢咀嚼,整個故事所隱藏的含意才慢慢溢出,嚐到遲來的美味。

雖然在租來的DVD影片簡介中,介紹了新女主角Bryce Dallas Howard的演技相當精湛,可惜除了自慰和性愛的兩個場景之外,在此片其他部份的演出我卻感受不到,算是個小遺憾。

關於Dogville和Manderlay的拍攝手法,其實並非導演一時興起的念頭,也非經費問題所致,而是因為其在對於電影的期望下所簽署的一份名為Dogma 95的宣言。雖然Dogville和Manderly都曾出現槍枝,違反了Dogma 95宣言中的其中一條規則,因此並不能算是完全的Dogma 95類型電影,不過這兩部片仍然遵守了其他的規則。


何謂Dogma 95?

以下資料摘錄自“從《越笨越開心》談Dogma 95電影運動

Dogma 95是由起草人丹麥導演拉斯‧馮‧提爾(Lars von Trier) 與托馬斯‧溫特伯格(Thomas Vinterberg)在哥本哈根訂下十項規條,與其他導演克里斯汀‧萊文(Kristian Levring)和索倫‧克拉‧雅布克森Soren Kragh-Jacobsen於1995年發起一個名為Dogma 95的宣言──電影運動,宣稱「純潔誓言」(The Vow of Chastity)」的拍攝電影的準則。

Dogme 95起草和通過的規則:
1. 攝製必須在故事的發生地完成。道具和佈景不可以是後加的,(如果一個特定的道具對故事是必需的,必須選擇一個這個道具可
以被找到的地點)
2. 音軌永遠不能與圖像分開錄製,反之亦然。(配樂不可以使用,除非音樂是攝製的場景里出現的)。
3. 攝像機必須是手持的。任何晃動或者手持所能達到的穩定程度都是被允許的。(電影不能發生在攝像機存在的地方; 攝像必需是
是在電影發生的地方)
4. 電影必須是彩色的。特殊打光是不可接受的。(光線過暗至不足以曝光的場景必需砍掉或者只使用附加到攝像機上的單一光源)
5. 光學處理和濾鏡是被禁止的。
6. 電影不能包含膚淺行為。(不可含有虛假的動作場面,譬如謀殺,武器等不可以出現)
7. 時空上相距較遠是不可以接受的。(也就是說電影必須發生在此時此地)。
8. 類型片是不可接受的。
9. 膠片格式必須是35mm的。
10. 導演是不能署名。

2009年5月2日 星期六

JFK

《JFK》是Oliver Stone最知名的作品之一,這部1991年的電影,現在看來仍然感覺張力十足,其中對於刺殺甘乃迪真兇的推測和臆測建構出極其複雜的陰謀論,其複雜程度該當居相同(似)類型電影之翹楚。對於喜歡牽扯到政治和陰謀論電影的人應該很能享受此片;對於刺殺甘乃迪真相有興趣的人則更應該找來仔細觀賞。

John. F. Kennedy被刺殺後多位相關證人即入續不尋常死亡,令人更懷疑並非被捕的刺客單獨而為,而Jim Garrison是刺殺事件後至拍攝該片時,唯一對該案的(可能)真兇(之一)提出告訴的檢察官(之後大概也沒有其他人了吧!),其勇氣和對理想的堅持令人敬佩。只是我也和一些看過此片的人抱持同樣的疑問:既然真兇(們)可以輕易地刺殺JFK和RFK(Robert. F. Kennedy, JFK胞弟),同樣地也能夠輕易地抹除掉Garrison,然而,卻沒有?所以我猜想或許Garrison的推測是錯誤的,其推測的結論或許反而有利於真兇隱藏罪行。當然,也可能Garrison的推測方向是對的,只是真兇的城府深不可測,又或者真相的複雜、真相的驚人遠超出我的想像。

真相如何依舊不得而知,或許只能等到2029年該案的許多機密文件解密後,才有可能曉得。20年後咱們再來接受一次震撼教育吧!

2009年4月14日 星期二

河童和西瓜皮

昨天下午從鎮上開車回家,快接近虎尾國中的時候看到許多剛放學騎腳踏車回家的國中生,每個學生都很乖地戴上安全帽,大概是學校規定的吧!我想。已經是個騎腳踏車都必須要戴安全帽的年代了啊!我又想。看著迎面而來的稚嫩面孔和各種安全帽的組合,有些給人很帥氣的感覺,有的看起來很酷,而也有些讓人聯想到河童和西瓜皮,還有像超人戰隊的熱血小子。

當一個青春期的河童或是西瓜皮不知道是什麼樣的心情。簡直是接近童話般的世界,再想。

真的是有各式各樣的可能性,即便是青春期的河童和西瓜皮。

2009年3月23日 星期一

很Local的音樂廳廣播

前兩天和家兄到文化中心音樂廳聽低音管演奏會還有管弦樂演出,照例在表演開始前有段提醒聽眾關手機的廣播,只是這段有點台灣國語腔的廣播還加上了:「禁止吸菸、嚼檳榔、喝飲料、吃零食、嚼口香糖......」我很好奇是不是真的有人在音樂廳嚼過檳榔,如果有的話.......

阿ㄅㄟ\,嚼檳榔實在太屌了!

2009年3月17日 星期二

府城之旅

早在約一個月前就和Cookie約好3/7要到Room 335看Finn的表演,而且也計畫要順便到台南好好地玩一玩,好彌補雖在台南生活過三年,卻對它認識甚少的缺憾。

在台南玩得第一天和第二天的感覺是不一樣的,想來是因為第一天的內容裡有一大部份算是懷舊之旅所致。而第二天給我的感覺有點像是去年四個羅漢腳的紐約行,總覺得走沒幾步路就會遇到值得駐足欣賞的古蹟、建築或是令人垂涎的小吃店。雖然沒有旅行紐約時的雀躍,卻多了一份溫暖;而沒有一定要走完哪些景點的鬆散計畫,不須要趕行程,則可以更悠閒地觀察這片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


墨林二手書、錯開的印象

這回的台南行除了Room 335和府城觀光護照上介紹的景點外,還另外排了一些私房景點──一些二手書店和南一中。許多二手書店都在後火車站出口附近,因此就把二者排在一起,在剛出火車站的時候就先開始繞南一附近的商圈。

墨林二手書店是我第一個抵達的景點,因為裡面很整齊、乾淨、雅緻,是和茉莉一樣會讓人想常去逛逛的二手書店,一般售價比約五折,以二手書店來說,算是較高的售價,不過比茉莉會員價要便宜一點點。因為店裡的感覺很舒服,比茉莉還要寬敞些,而且客數也較少,找起書來比較不會和別人擠在一起,所以我逛得很高興,最後竟然逛了兩個多少時......。

至於南一附近的商圈多為以前求學時常去的路線,因為自畢業後也只有回去過三次,上次回去距今至少已有七年,所以此次特地重遊。而且不知何時南一的校園已經對外開放了,所以也進去閒逛了好一會。不過詳細的介紹我想就免了,一個毫不起眼、沒有特色的地點如果沒有曾經在該地生活的經驗,想必不會有人感興趣。反之,因為是曾經生活的背景,在回頭,那些過去的平凡,都多了一層意義。看到育樂街上的豪華漫畫影片出租店,會想到該地從前是街上最大間的電玩店,而我常去的小漫畫店,如今堆滿了夾娃娃機器;上次口蹄疫大爆發時,還是常去吃豬排飯的自助餐已經易主;當年邊看公牛對爵士的NBA總冠軍賽,邊吃爌肉飯的自助餐;不覺得特別好吃,如今卻已經掛上三十年老店招牌的成大黑輪;200公尺的小操場、容易積水的籃球場、半夜會熱醒人的宿舍、過去班級所在的大樓......等等。每到一個小點,就會想起不曾留下記錄的影像,而其中的小樂趣也就在此──如同嘗試想將兩張相似的正片重疊,終究只能是一組錯開的影像,而新生的鮮明背後有斑駁的顏色。


Room 335 和 重新觸摸音樂的個性

老實說在聽表演前,我是有點疑慮是否能夠好好欣賞的,因為再這天以前,已經有一段時間,我對任何手邊可以找得到的音樂都提不起興趣,最後甚至無法讓自己去做聽音樂這件事。更正確地說,在送達給我以前,每一首曲子都已經被過濾,失去了原有的色彩;每一段音樂都已經被抹上了一層泥沙,即使大致的輪廓仍在,卻因為無法觸摸那些深深淺淺的刻痕,而感受不到任何魅力。這當然不會是音樂的問題,而是我本身的問題。或許是某個潛伏在我身體的東西,又或者是包圍我的外在的某種東西,的惡作劇。不論是何者,事實是我幾乎無法聽任何音樂,即使只是當作從事某項工作時的背景音樂也不行,所有的音樂都讓我感覺不對勁。然而我卻不知道如何才能讓音樂的色彩重新顯現,或者刮除覆蓋其上的,可厭可惡的泥沙。

幸好這樣的疑慮一點都沒有打擾我欣賞這天的演出,大部分的時間我都可以很自然地沈溺在其中,只有少部份的時間,思緒不小心地飄出了Room 335。大約是從去年搬離新店後,開始喜歡聽Finn的歌,最主要的原因其實是喜歡他寫的歌詞,當然他的歌聲、吉他編曲等也都很不錯,不過最吸引我的部份還是歌詞。雖然從他的部落格名是"不是,文藝青年",卻不禁讓人覺得壓根就是個有想法、抱負的文藝青年啊!表演約有一半的曲目加入了Hide的吉他,讓我更加喜歡這次的表演,即使是伴奏,Hide也都是很用心的在彈,注意到很多的小細節,如音色的表現等,從他彈奏出來的音樂裡,可以感覺他對音樂的態度和對表演要求的細膩程度,叫人不喜歡也難。

而在回到雲林幾天後的現在,隔閡在我和音樂之間的障礙已經慢慢消失,我又可以隨意地聆聽、或者仔細地感受每首歌獨有的觸感和質地。溫暖的、悲傷的、希望的、掙扎的、自由而繃放的、憤怒的、熱情的......衷心地感謝每一位帶給我這些的音樂人。

Room 335在知名的海安路附近,位於康樂街上的Room 335開張至今才5年,是個音場極好的表演場地,聲音很乾淨清晰、平衡感很好,不過經營上似乎有點困難的樣子,希望它可以好好地存活下來。


過敏的Bob Dylan症狀

這天夜裡應該要好好養精蓄銳的,然而不是太乾淨的床褥卻讓我發作的過敏加重,雖然吃了藥,卻還是難以入睡。不知道是夜市的活動太High了,還是過敏的關係,翻來覆去的夜晚把睡眠都被碾成了碎片,而且每次醒來腦中首先總是重複同樣的歌詞──"文藝青年"裡的“Bob Dylan的詩究竟寫給誰,Johnny Marr的指法我下個禮拜就學",每次醒來就是先來個這兩句,雖然我是滿喜歡Finn的歌,不過這樣也實在是太過分了,感覺每次都像是被Bob Dylan給搖醒的一樣,還是說這也是一種過敏的症狀,真是夠了。


能文擅武的孔廟文化區、悠閒的交通觀察

因為前一晚搭公車到Room 335的路上經過台灣學文館,第一眼就被吸引了,所以第二天決定就去逛那附近。逛完孔廟、武德殿後反方向走南門路到延平郡王祠,再走開山街一路往回逛到台灣文學館。一進孔廟就看到一位約莫七旬的老翁教一群小弟弟小妹妹練武術,感覺小妹妹們的年紀要稍長些,各種拳路、兵器也比較精熟。從孔廟另一個「大成坊」的門出去就到了美麗的武德殿,上到武德殿赫然發現許多人在練劍道,原來是台南市劍道協會的練習場地,看了許久,覺得劍道真是項超帥氣的運動,而看小朋友練劍道則是非常之可愛。

台灣文學館的前身是日治時期的台南州廳,和台中市政府(台中州廳)、監察院(台北州廳)同為日本建築師森山松之助的作品。這裡舉辦了許多展覽,想當然都是與文學相關,也有附設的圖書館,和童書閱讀區,寬敞的大廳則可以看到許多學生在自修。有些展覽佈置得相當用心,可惜因為時間的關係,無法一一仔細觀賞。

走出文學館到位於其旁的公車站等公車準備到海安路時,一直在觀察台南的交通狀況。即使是交通,這裡的交通也給人和台北、新竹完全不同的感覺,不曉得是車流量相對小了許多,還是民風的關係,總覺得這裡的人開車和騎車都相當溫和,既不會吝嗇在遇到紅燈時提早減速,也沒有在變綠燈時就急著衝鋒陷陣。回想在台北市騎車時,都覺得路上的騎士個個都抱著要去廝殺的決心狂飆,每個駕駛都有萬夫莫敵的氣勢,尤其在基隆路上等紅綠燈時,每每都可以清楚感覺背後鼓脹的騰騰殺氣。

連在路邊等公車都覺得悠閒,真是喜歡這樣一個擁有緩慢步調的城市。


穿上現代色彩的殘街

想來海安路完全是抱著湊熱鬧的心態,自從知道藍晒圖後,就想來看看。只是這些疤痕上的刺青和所見過的圖片相比,並沒有給我更多的感動,也許因為我只是個過路人,又未曾深入了解其背後的故事的緣故。反倒是和海安路相連的神農街給了我意外的驚喜,街道兩旁是用長滿老人斑的樑柱、外牆上的美麗皺紋和堆放滄桑的閣樓,所組合起來的許多老房子,時間用它的美學所沖蝕出來的作品,自有其迷人之處,一點也不輸給現代藝術的魅力。


未曾走訪的過去

如果還有再次一個人去台南遊玩的衝動,有一個此次來不及走訪的地方,我一定要去看看。那是一條模糊的窄巷,是曾經早出晚歸的小弄,午夜時有淒厲的貓叫、豪雨時霹靂拍啦響的石棉瓦簷。坐落著一間殘破的小屋,附贈潮溼的房間、老舊的廁所浴室。也許我連那只有兩三張老舊藤椅和玻璃桌的陰暗客廳也已經不能夠進入,不過我想浪費些時間並不是太過分的事,在包圍著如懸疑小說裡那種安靜得詭異的氣氛裡,在貓叫聲駭然割裂的天空下,如偵探般走進森然的謎團裡。

2009年2月21日 星期六

沒有恰好的音樂

打從前天開始不管是什麼音樂,我都覺得好膩。
不管是爵士、搖滾、古典、idie、甚至一些電影配樂......
想聽點什麼,卻又找不到一種能夠讓我想一直聽下去的音樂。
這其實讓人感覺有點沮喪。
而且想到曾經可以讓如此迷戀的風景,有一天也逐漸感覺厭膩甚至麻木了就覺得很恐怖。

早知道記憶是會慢慢淡去的......
可直到如今才驚覺感覺亦復如此。
那麼“重回當初的感動“這種事是不是真的可能呢?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