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8日 星期一

簡單食

雖然來澳洲之前已經會煮一些家母傳授的基本家常菜,可是來到這邊以後實在很難發揮。在朋友家煮過幾次,可是R總是覺得看我把幾道青菜、肉、湯分開調理,實在太費時,後來就越來越少下廚了。直到不久前的旅行,在坎培拉(Canberra)認識幾位台灣跟香港朋友,才學到一些做簡單料理的祕訣。說穿了其實沒什麼,就是把握經濟、簡單、美味的原則。

不用說「經濟」是最基本的,因為背包客是屬於觀光客裡的甲級貧戶,什麼都要省。除了採購總是選擇最低價錢的食材外,還必須要同時考慮到便料理的時候的「簡單」原則。並不是因為想偷懶,而是一個人旅行什麼都要親力親為,光是蒐集住宿、交通與景點資訊、規劃行程就已經花費掉許多時間而且疲累了,因此在其他方面只能盡量想辦法省時省力。再說也不想帶一大堆行李上路,是以總是只備有極有限調味料、香料,而食材總是到新的地方才在當地採購,離開前盡量吃完。

至於「美味」,其實只要達到可以入口的標準,就算過關了。在食材、調味料與香料有限的情況下,就算想煮什麼樣的豪華大餐,也只能感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了。雖然如此,當第ㄧ次成功的煮出還算美味的蔬菜火腿胡椒炒飯,還是頗感動。

下面就與大家分享直至目前為止,我已經學會或者自行開發出來的簡單食譜。

蘋果火腿三明治
在坎培拉的時候,因為萵苣用完且只待個兩三天,所以不想再買太多食材而開發。當時因為有許多蘋果,所以想到把蘋果切片後(背包客因為擔心缺乏纖維質,總是不去皮),做出蘋果火腿三明治。做法是土司塗上澳式美乃滋(鹹的)後,蓋上一或兩片火腿再加上滿滿的蘋果切片,共兩層。不是我自誇,這樣鹹鹹甜甜又帶有一點蘋果酸真的非常好吃,做了很多次當作早餐跟外出攜帶的午餐,每次都吃得津津有味。

香蕉火腿三明治
前幾天看R的兒子在做香蕉三明治,大感驚奇,請教做法後,再自行加入火腿。做法是先用叉子把香蕉反覆壓成泥,然後將三明治的其中一層滿厚厚的香蕉泥,另一層塗上植物性奶油後夾上火腿就完成。個人覺得略遜蘋果火腿三明治,不過還是滿好吃的,而且香蕉泥要夠「泥」才好吃,咬下去後香蕉的香甜才會和其他食材融合。而且香蕉泥的味道要比果醬跟花生醬正點多了,算是好吃又好玩的一道。

蔬菜火腿炒麵飯
在坎培拉向朋友學的,先用油把火腿炒熟炒熱,加入蘿蔔丁、豌豆、玉米粒(有時也加點洋蔥片)後略加點水炒熟,然後倒入已經煮熟的義大利麵或白米飯以及適量的鹽、沙茶醬後,翻炒入味就成了沙茶醬口味的蔬菜火腿炒麵/麵,因為很方便後來還滿常做的。不過我第一次煮的時候因為沒有沙茶醬,所以只加鹽和胡椒粉調味,居然也滿好吃的。當然蔬菜、肉、調味料都可以依自己喜好變化囉。

純奶拿鐵
也是近幾天開發的。由於有的YHA有提供免費的紅茶包跟黑咖啡包,所以住YHA有時候會泡來喝。但不好意思地,我得說個人對茶實在比較挑剔,很難接受用茶包泡出來澀味超重的紅茶,所以後來都只偶爾喝喝黑咖啡。最近突然想到以前曾經用純牛奶泡過奶茶,所以就想說用純牛奶來泡個簡單的拿鐵。把整杯牛奶用微波爐加熱後再加進一匙黑咖啡粉攪拌就完成。雖然再簡單不過,成果還挺讓人滿意,因為是用不加一滴水的純牛奶泡出來的,所以很是順口,重點是黑咖啡粉的量要拿捏好,太少沒有咖啡香,太多則苦味會跑出來。於是今天下午我就喝著這純奶拿鐵邊看著不是我能選擇的霹靂嬌娃放鬆了一下。

可惜只有拿鐵有圖有真相,沒辦法囉。

2009年12月19日 星期六

無聊的時候看天空

來澳洲一個多月,走過雪梨、墨爾本、坎培拉等幾個城市,也走過一些如Albury等小鄉鎮。似乎每個地方都有博物館、教堂、植物園、戰爭紀念館、美術館等景點。大城市的話,還多一個都會有的會議大廈。有種看同一種物品的不同版本的感覺,只是或許大城市的大些、小鄉鎮的小些。相似的事物看多了自然會感到厭膩,接著感到無聊。

無聊的時候就看看天空。

好像已經不自覺變成一種習慣。歌劇院、跨港大橋看膩了,就看天空;躺在植物園休息,當然瞧著天空;走過寬廣的戰爭紀念館,也不自覺的抬頭;大洋路上看著像棉花糖般可愛的雲朵;到達Albury的傍晚,無事可做地望著遮蔽大半邊天層層濃厚的烏雲;有時候雲低到讓人想奮力一跳,抓一把下來;日落十分當然更不能錯過絢麗的雲彩。

越簡單的東西,似乎越耐人尋味。慢慢走著,或者坐著、躺在草地上,感受風,看天上緩慢的流雲。這樣的事情,無論幾次都同樣讓人感到輕鬆愜意。

來澳洲的話,請多抬頭瞧瞧那天藍色,和層次分明的雲朵。特別是無聊的時候。


雪梨市區,詭譎的灰藍色。




雪梨市區


從藍山回程路上


在墨爾本的卡爾通


墨爾本 St Kilda 碼頭,黃昏。


大洋路上,絢麗的晚霞。


大洋路上,照後鏡裡的黃昏。

2009年12月17日 星期四

清洗

12/16 on the train back to Sydney

一個人獨自旅行,就像在清洗自己。可是這次卻是洗得太乾淨了些,那些原本藏在塵垢底下的,似乎都一一顯露浮現上來。粗糙的表面、尖銳的稜角、貧瘠的牆面......還有發霉的溝縫......
而這一切都是我自己搞出來的。去責怪其它是沒有用的,社會阿、現實阿,什麼的......全都沒有用

而這一切都是我自己

一個人旅行

12/15 at Canberra, and 12/16 at Goulburn

胸口的空洞如此巨大
(無數次的)巴士、渡輪、火車
飛機 穿越過
歌劇院穿越過去
海港大橋穿越過去
整座雪梨都穿越過去
墨爾本、坎培拉也穿越過去
還有多少城市排隊等待穿越
這看不到盡頭的隊伍

胸口的空洞如此巨大
足以容納整個澳大利亞?

眼底的井如此的深
袋鼠跳了進去
雪梨塔跳了進去
藍山、杰克遜港、帕拉瑪塔河跳進去
整個新南斯威爾都跳進去
維多利亞也跳進去
卻還是填不滿
用將近兩個州的泥土

那麼用整個澳大利亞夠不夠?